随着气温降低,北方城市陆续进入“羽绒服模式”。11月13日,北京提前两日启动2022至2023年采暖季居民供暖,全市3557座居民供热锅炉房正式供热。需要指出的是,截至目前,北京城镇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供热。同时,北方多地也正在探索不同模式的“绿色”供热模式。专家表示,在“双碳”转型目标下,清洁能源供热项目将陆续“上岗”。在新技术的支撑下,供热中的化石燃料消耗和废气排放将持续减少,“绿色”供热将在更多地区实现全覆盖。
清洁能源唱“主角”
清洁能源在北京供暖中正占据更重要的位置。
据统计,2022年-2023年采暖季北京市城镇地区供热面积预计达到9.33亿平方米,其中居民供热面积6.57亿平方米,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供热。
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消息显示,近日,北京市将再有10个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陆续“上岗”。项目建成后,新增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约285万平方米,项目建成后,全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将达到4000万平方米(不含空气源热泵)。
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。据测算,这10个项目每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.36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.08万吨、氮氧化物排放609.26吨。
“目前北方地区清洁能源供暖主要采用天然气供暖,还包括煤改电、空气能热泵、地热等多种方式,满足城市、乡村不同家庭的供暖需要。”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介绍说,“无论是煤改电还是天然气,都需要在考虑环保的前提下,平衡好环保账和经济账,采取具有一定经济性且更清洁的供暖方式进行供暖。”
政策加码“划红线”
为推动清洁能源供热,北京市近年来已从政策层面有所动作。
以今年为例,今年2月,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(2022年版)》,此次修订将原禁止新增燃煤火力发电、燃气热电联产调整为禁止新增火力发电、热电联产(保障城市应急备用、调峰和基本运行除外)。
再从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供热发展建设规划》来看,其中也明确提出,北京市将创建绿色供热体系。加强城镇地区,特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燃油锅炉清洁改造;探索热源绿色发展模式,积极发展再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;不再新建独立燃气供热系统。
到“十四五”末,北京市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热,供热结构不断优化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比例达到10%;农村地区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改造,基本实现清洁供热。